笔趣录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原来三国可以这么读 > 第一百一十四章 弄死皇帝

第一百一十四章 弄死皇帝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姜维战姜维得胜,然而被邓艾一记“反间计”搞得只能撤军还朝。廖化曾经劝谏道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,然而P民我并不这么认为。纵然你姜维能控制全军向魏军冲杀,但你后勤问题该如何解决?蜀汉的刘禅一部圣旨就可以完全断你的粮道!

而另外一员大将张翼就认为现在蜀汉被屡次北伐劳而无功所累,不如趁好就收。姜维接纳了张翼的意见,这无疑是十分明智的。因此姜维此次完全就是“就坡下驴”,邓艾的反间计其实是多余的。

后主刘禅被姜维询问(其实是质问)为啥要突然召自己班师回朝?刘禅当然没说实话,只是以“抚慰军士”来敷衍塞责。这和刘禅对付葛亮同志的那次如出一辙!然而那一次后主刘禅在葛亮同志的压力下严厉处罚了“传谣”的太监,而这次则啥事没有不了了之。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此时蜀汉的皇

权已大大增强,而且很不幸的是控制这项权力的人是个昏君。

从后主刘禅的一系列反应来看其明显不信任大将姜维;但其为什么没杀他,或是剥夺其兵权,而是让他平平安安地回到汉中呢?P民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:首先,姜维是葛亮同志的军事接班人,劳苦功高;如果贸然除掉了他会人心不稳,且不利于蜀汉自存。其次,后主刘禅个性较为宽仁,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行此下策!

司马昭知道这事后很高兴,心想这下子我们可以去打蜀汉了啊!然而中护军贾充不同意,他说现在的天子可是深藏不露的,你一旦去打蜀汉他立刻就会在这里对我们动手。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,贾充还搬来一条证据:前段时间两条黄龙被发现于宁陵井中(很可能只是两条黄鳝),大家都认为是祥瑞,然而天子却说这不是好兆头——龙象征着天子,既不在天

上也不在田里而是屈居井中,这是软禁的意思啊!而且天子还写了一首《潜龙诗》,把我们比喻成在卧龙面前张牙舞爪“鳅鳝”!司马昭听后大怒,下定了铲除曹髦的决心。

司马昭先是鼓动百官奏请分封自己为“晋公”。这可不是个小事情——要知道封公就可以单独立宗庙和社稷祭祀,这是篡位的明白无误的信号!曹髦自然不愿答应,因此采取了拖延政策。而司马昭则公然撕破脸皮当场质问,逼迫曹髦表态。曹髦没法只得虚与委蛇,谁料司马昭依然不放过,把陈年旧账都统统“抖”了出来。这下子两人的矛盾终于彻底激化!

结果曹髦退朝后便与三位文官商量,准备对司马昭实施“最后的斗争”。其中王经是尚书老成谋国,他当即劝谏曹髦还需忍耐,现在仓促硬拼肯定会失败!可惜曹髦血气方刚,完全无视此正确建议。

其实这也

不能完全怪曹髦:要知道此时的曹髦应该尚未成年,其心智肯定还不够成熟;身为九五之尊而如此这番被权臣欺辱,常人的确难以忍受。其实这事得怪太后:当年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“辈分”问题而废长立幼,终于酿成了今日的苦果!

而侍中王沈、散骑常侍王业一看情况不对,赶忙去密报司马昭去了。一门三兄弟一人殉道二人叛君,不禁让人扼腕长叹感慨万千。可能很多尊贵的大大会觉得这王沈和王业真是卑鄙,食君之禄却不能终君之事;然而P民我却不这么认为。要知道魏帝所干的这事可不是小事,明知必败无疑还不赶紧去告发,到时候不仅会死得很难看而且还会死得毫无价值。

曹髦还是很孝顺的——行动前他先去禀告了太后。然而《三国演义》一说随后的描写却很是诡异:书中并没记载太后对此事有何反应!

这其实说明了

太后此人十分聪明。她深知曹髦此行的风险,然而打心底里又厌恶权臣司马昭处心积虑想扳倒他,因此便干脆一言不发不明确表面态度。这是身为大魏太后的精明,也是身为大魏太后的无奈。

结果司马昭得到密报后来了个先发制人,派贾充率领数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