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录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原来三国可以这么读 > 第一百零一章 封建迷信也是战斗力

第一百零一章 封建迷信也是战斗力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葛亮同志取得了大胜,然而此时却收到了后主刘禅的诏书,要其火速班师回朝。葛亮同志的内心是极其不愿此时回师的,而且其也猜到肯定是有小人进谗;然而为了避免给人留下“欺君”的口实,葛亮同志只好忍痛班师。

葛亮同志撤军时长叹“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”。P民我认为此言差矣!葛亮同志虽然前番连连大胜,然而魏军主力尚存,并且牢牢占据渭河南岸,易守难攻;魏军粮草充沛,完全打得起这场持久战。因此P民我斗胆认为即便后主刘禅不颁发此“昏诏”,葛亮同志恐怕和司马懿还得有一番苦斗,战争胜负并不明朗。

从此事也能看出后主刘禅十分昏庸。仅仅就因为几句市井流言就召回得胜之师,这智商实在是低得刚刚的!

因此,日本光荣公司出品的著名战略回合制游戏《三国志》把刘禅的智力值定为“6”(最高值为100),并不是空穴来风。

吃了这次亏,长史

杨仪则建议葛亮同志将北伐军分为两班轮流出征,以免军力疲惫和粮草不继。葛亮同志也意识到伐魏任重而道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,因此采纳了这个建议。其实P民我一直认为这个举措也是葛亮同志的无奈之举:从军事学上说,应该在最小打击面上投入最大打击兵力,“添油战术”乃兵家之大忌。葛亮同志身为三国时代最为伟大的军事家,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;然而蜀汉国小军弱,因此不得已而行此下策。

葛亮同志率大军第五次北伐,司马懿全权负责御敌。张郃主张分兵守雍郡和楣郡,司马懿拒绝了,他认为应该集中兵力歼敌。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,见解无疑是正确的。

葛亮同志兵至祁山,然而由李严负责的粮草却迟迟未到。怎么办呢?兵马未动粮草先行,如果没有粮草部队就会崩溃。没办法,葛亮同志只好大搞“以战养战”,割取陇上麦子以充军粮。然

而到了陇上葛亮同志才发现司马懿已经捷足先登了!

葛亮同志十分吃惊。然而其早已料到,早在东川便已备下绝招。P民我每每看到这里会感到奇怪:葛亮同志不是早有准备嘛,为什么还会大吃一惊?这是妥妥的前后矛盾啊!

接下来就是葛亮同志运用“八门遁甲”之术搞得狡猾的司马懿疲于奔命,自己却另派了三万精兵将陇上的小麦尽皆割尽。当然了,这所谓的“八门遁甲”都是迷信,各位尊贵的大大们看看就行,不必深究。

三日后司马懿才敢出城,发现中计后大怒,与郭淮各引一军来夹击葛亮同志的屯粮之地——上圭城。葛亮同志事先埋下伏兵,三路出击,大败魏军。在这里有个不引人注目的小细节:司马懿突出重围后占住了山头,而郭淮则引败兵在山后扎营。这是为什么呢?

司马懿占住山头,可以居高临下,挡住蜀汉大军的猛攻。司马懿占住的山头并不一定缺水(因文中

并没提到),而且还有郭淮的大军在山后驻扎掩护,因此进可攻退可守,游刃有余高枕无忧。

那么可能不少大大要发问了:为啥马谡和王平一个山上一个山下,结果两人全败了;而司马懿和郭淮为啥就没事?俗话说得好:细节决定成败。司马懿所驻的山头草木并不一定葱茏(因文中并未提到),而且此时山上的司马懿和山下的郭淮都兵力强大,葛亮同志想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谈何容易?

那为啥郭淮的大军不屯扎在山前,或是山左、山右?其实很简单:如果屯驻在山前或山左、山右,那么其必然会受到葛亮同志大军的猛烈攻击,损失较大;而如果驻扎在山后,葛亮同志大军的攻击则会困难得多。

司马懿吃此败仗,便又心生一计:发檄文急调雍、凉人马二十万前来助战袭击间阁,断葛亮同志大军的粮道;自己亲自率军前去攻打叛降蜀汉的卤城。而此时的蜀军只有八万,且已到换防时限

。这下子蜀军很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