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录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原来三国可以这么读 > 第八十五章 葛亮发威

第八十五章 葛亮发威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蜀将黄权也不幸被围,他耻于投降孙吴,最终投降了曹魏。有人建议刘蜀黍捕杀黄权留在蜀汉的家眷们,刘蜀黍没有答应。刘蜀黍说那是我的错啊,怎么能腿罪于黄权的家人?看来直到此时刘蜀黍的情商才再次恢复,行仁义而不是妄行杀戮。

而这套做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众人肯定被刘蜀黍的高义感动得涕泪交零,本来一塌糊涂的人心也慢慢得到了凝聚;而黄权对曹丕同志授予的“镇南将军”(相当于现在的南部战区司令)高职坚辞不受。而当“黄权家眷尽被屠戮”的谣言传来,黄权坚决不信,充分说明了黄权有知人之明,眼光极其精准,情商极高,不愧为一代名臣!

曹丕想趁机大动干戈,他一连问了谋臣贾诩和刘烨二人,两人都说蜀汉和东吴都不是喝稀饭的,只能静待二国之变,不可轻伐。曹丕不高兴了,就训斥刘烨道当初你不是极力

怂恿我去攻吴的嘛,怎么时隔不久就变卦?来,给哥个信服的理由。刘烨说那时此一时彼一时啊!当时东吴连战连败,陛下你能趁机灭它;现在它大胜蜀汉锐气正盛,你去打它那是找死啊!曹丕不听,指挥大军伐吴。

刘烨的见解无疑是极为高明的。他因时顺势,不墨守成规,因此总是敏捷而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要害。而平素很是聪明的曹丕此时却骄傲自满利令智昏,铸下大错:其不仅损兵折将,而且破坏了刚刚建成的吴魏联盟关系,为日后吴蜀恢复关系埋下了伏笔。

刘蜀黍年已花甲,又遇新败,病入膏肓。他赶紧派人招丞相诸葛亮、尚书令李严等火速前来,接受自己的遗诏。这里有个小细节:刘蜀黍钦定的“顾命大臣”一共有五位,其中两位是自己的庶子(分别为鲁王刘永、梁王刘理),一位是开国元老葛亮同志;一位是接班人的救命恩人

、“五虎上将”之一的赵云赵战神;但却还有一位是尚书令李严!

看到这里,可能绝大部分大大都会对李严这人很是陌生——他是谁呀?貌似没听说啊!是的,李严这人在刘蜀黍阵营里资历很浅,他原是刘璋部下,最后追随刘璋投降了刘蜀黍。应该说他还寸功未立,资历也接近于零,怎么一下子就成为了刘蜀黍的“顾命大臣”?

其实刘蜀黍并没有病糊涂。李严的背后是庞大的“益州派”势力(鲁王刘永、梁王刘理都是刘璋之原大舅哥吴懿的妹妹所生,所以算是半个“益州派”),“益州派”是地头蛇,人头熟、地形熟、情况熟,没有他们的支持无论是谁在巴蜀这块风水宝地都站不住脚。因此,李严作为“益州派”的代表是必须要成为“顾命大臣”的!

这就是政治。

但很奇怪的是在《三国演义》一书中没有描述刘蜀黍对李严交代过什么。

五位“顾命大臣”中的其他四位都被谆谆相托,甚至连同是“顾命大臣”的两位皇子都被要求“事丞相如父”,要葛亮同志“如其(刘禅)不才,可自立为成都之主”,反而没对同是“顾命大臣”的李严同志留下只言半语。这就很是奇怪了!

其实在真实的史料中,刘蜀黍的确是对李严同志托了孤的;然而可怜的李严同志“先天不足后天不良”,在前期对蜀汉政权没啥资历没啥贡献,后期又很快被葛亮同志因故罢免,所以实在不好写刘蜀黍对李严同志有啥“交代的”,为尊者讳为圣者讳,免得影响刘蜀黍那“英明神武”的光辉形象!

满满的都是套路。然而如此这般实为罗灌水所著之《三国演义》之一大破绽。

刘蜀黍在“白帝托孤”的过程中还耍了个小手腕:其对葛亮同志说你才高八斗,如果我儿子刘禅可以辅佐,你就去辅佐;否则你就自立

为帝吧!刘蜀黍以退为进,将葛亮同志逼到了死角,让其当众表忠心。由此也可看出刘蜀黍对葛亮同志并非完全信任——这不由得让广大大大们为之大吃一惊。

刘蜀黍挂了,他的大儿子刘禅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