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录
会员书架
首页 >其他类型 >盘点夺权篡位指南[历史直播] > 第 28 章 明末农民起义5

第 28 章 明末农民起义5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单来说,就是考核制度,你的考勤情况、工作计划、完成情况、KPI指数,全都记录的明明白白。要求事必专任,立限完成,层层监督,各负其责。]

朱棣一听,眼睛亮了起来。

这个好!

虽然现在官场风气还是挺好的,但也有些御史风闻奏事,吵的他很烦。还有一些官员,也不知道是不是显摆自己进士出身的学问,写个奏疏狗屁废话一堆。

当年他老爹就骂过这些人,但还是有人时不时要犯病。

这个考成法不必等两百年后了,朕马上就要实行。

[官员上班变得非常痛苦,就像up主我天天上班打卡、写周报一样,但不得不承认,确实有效。]

[而大明此时已经过了两百年,勋贵豪绅数量增多,宗室也是指数级增长,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所有封建王朝都逃不过的劫数--土地兼并问题。

针对这个,万历新政则是出了两条对应政策:清丈天下田亩与一条鞭法。

朱元璋时期,大明也和所有的新生王朝一样,统计了天下田亩和户口。记载户口的叫黄册,记载田亩的叫鱼鳞册。朱元璋把他们存放在应天府玄武湖的一个小岛上,看守严密且防火防潮,还要求定时更新。]

朱元璋很自得,他作为太.祖,自然是想要搞一些万事不变之法,为后代打好根基。

然而马上他就笑不出来了。

[不得不说,朱元璋这个办法挺好的,因为直到明末,这些东西都保存的挺好。

关键是,在人治的时代,永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。

黄册早在弘治时期--就是朱祁镇的孙子辈,就丧失作用了。到了嘉靖时期,一些官员锐意进取,厘正了一番黄册弊病,使得黄册勉勉强强还能当个参考资料,发挥作用。

但到了万历时,黄册基本就成了摆设,各州县的地方官都有一本自己记录的真实情况,称为“白册”。]

朱元璋:……这些狗东西!

但他叹了一口气,也不得不承认人性就是这

样。

[所以张居正非常强硬的要清丈天下田亩,掌握帝国最真实的情况。然后根据这个真实情况才能去推行一条鞭法。

一条鞭法和唐代的两税法,以及之后清朝雍正的摊丁入亩是一个思路。]

李世民:嗯?什么两税法,说来听听。

[身处现代、活在繁荣商业社会的我们,可能不会太理解古代赋税制度的复杂性。

现在我们交税,不管是自己上报还是从工资里扣除,都是交钱就完了,但古代不行。

因为古代是个小农经济社会。九成的人一辈子都待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,去趟县城都算是出远门,基本就是自己种粮食、织土布,自产自销,所以商业活动很少。

老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家种地,手里根本每个铜钱,银子更是见都很少见,哪里来的钱交税?所以农民交税都是直接交粮食或其他农作物。

而除了赋税之外还有徭役,也就是免费给国家干活。除了徭役还有人丁税,也就是按人头收钱,家里多少人就收多少。

而除了这些,还有各种杂税、加征,以及交税时的火耗。林林总总一大堆,赋税制度很复杂。

所以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干脆规定:把各种乱七八糟的正税、杂税、徭役等都合并到一起,按每户的田亩数量折算缴纳。

所以一条鞭法之前必须清丈田亩。毕竟大户人家有的是隐匿人口和田亩的逃税方法,如果不先查这个,那他们就会买通官吏,给当地的黄册和鱼鳞册造假。把自己家的田挂在穷人的名下,这样本该他们自己交的钱转嫁到穷人头上,会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。]

李世民听了后点点头,这个张居正果然是个能臣。

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,不是因为这几条政策多么出色--千百年来,能想出这样政策的官员不是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echo '';